避免过度搜索失眠信息的误区

到处上网查这查那,“我为什么失眠了”,“怎么今晚上又睡不着”,“要是再不睡觉,我会不会得病,会不会死去呀”,“我好几夜没睡着了,我得去看医生”……亦或寻医生看病吃药,晚上泡脚放松,听音乐,喝牛奶等等等……你会发现,你越是这么做,你越是焦虑,越是心悸,越是睡不着,非常恐慌,慢慢的,只要你身体有一点点不舒服,你就会觉得是失眠导致的,这样,你又重复上面的步骤,不断循环下去,久之,你可能觉得天要塌了。

节选自《案例6215》

当我们陷入失眠时,通过网络去搜索失眠信息是一件蛮正常的反应。同时不能过度,否则性质就变了。适度检索行为体现着我们自我学习和自我调整的能力;过度检索行为则会造成过度关注失眠并强化“失眠恐惧”。

ACT睡眠公社的统计显示,成功失眠自救的朋友有27%提及自己曾经陷入“过度搜索失眠信息”的误区

避免过度搜索失眠信息的误区
 【统计分析】如何睡个好觉?140个失眠自救者有话说

互联网关于失眠的信息通常比较负面和夸张

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事实:互联网上关于失眠的信息通常是比较负面的甚至有些过分夸张的。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1、陷入失眠越重的朋友发信息动力越大,睡眠正常的朋友是没有声音的

因为陷入失眠越深,越会本能的想要快速走出失眠,所以发布信息的动力越大。同时因为求助心切,想要引起医生或者他人的更多重视,发布的信息相比实际事实也会有偏激和夸大的倾向。这对查询失眠信息的朋友其实容易产生负面误导。

2、医生出于严谨和免责的职业需要,也容易呈现最差的情况

去医院做过手术的朋友应该有经验,手术前医院会要求签署各种知情同意书,里面会详细例举各种最差的情况,哪怕是极小概率的情况。本身医疗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这无可厚非。但朋友们在查询时,要能辩证的看待最差情况和极小概率之间的辩证性。

3、媒体出于流量经济的特点,通常也有夸大性的倾向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讲出的这句名言至今依然深刻的反映着媒体的特征。多数人出现失眠没发生什么大事,媒体不会报道;但个别人出现失眠有点吸睛的情况,媒体则会蜂拥报道。

警惕出现下列过度搜索行为

在ACT睡眠公社理念里,我们鼓励分裂出一个“观察性自我”,观察自己是否出现如下的过度搜索行为

1、在对工作、学习、生活不管不顾的状态下持续的去搜索失眠信息

如果该上班上班,该学习学习,该生活生活,在中间的空闲时间穿插着去搜索失眠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则不是什么问题。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我们急迫的想要走出失眠,继而一门心思的钻到了搜索失眠信息这条死胡同去了。

2、沉迷于失眠交流社区发帖和回帖

如果是在失眠交流社区看成功走出失眠的朋友分享的恢复贴,是件好事。但更多的情况是,我们会沉迷于发帖和回帖,天天上去发帖描述自己睡的如何不好并祈求大家帮助,或者看到别人说自己睡的不好也立马去回应,这实际是在反复强化着自己对失眠的关注。

3、沉迷于失眠QQ群和微信群

无时不刻都关注着群里的信息,在失眠负能量的萦绕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和抱怨失眠的痛苦,在集体式的为负能量添砖加瓦后,群里每个人都容易陷入更深的失眠恐惧。

过度检索行为代表着我们恐惧和抵抗失眠,代表着我们的行为偏离了正常人的轨道,会更大概率增大失眠的恶性循环。想要避免过度搜索的误区,我们需要按照文章《接纳和允许失眠存在》所讲述的思想来从根本上重塑对失眠的看法和态度。

更多“误区篇”文章:

ACT睡眠公社研究文章。创作者:老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imian.net.cn/4373

Like (0)

相关推荐

联络微信
联络微信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