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在失眠之初时,特别想和别人倾诉我的症状,但是实际上正常人是很难理解我们的,他们会说你就是心事太多或者你就是太闷了,就是心理不乐观等等,这个时候我们反而会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感到失落痛苦,所以我的第一个建议是不要再和别人去讨论你得病情和症状,谈了他们也不会理解,反而加深了潜意识的精神固着。前面说了我那个时候睡前做过很多尝试比如听音乐,温水泡脚,喝牛奶等等,现在想想这些都是不应该做的,因为对于症状根本没有改善,反而在不断的提醒自己,自己是个不正常的人,自己每天都失眠。
节选自《案例4459》
因为我在公司偶尔会说起,有个手下每天看到我打招呼是这样的:姐昨晚睡得怎样?我就会脱口而出:不好!二点就醒了!我还会对先生抱怨昨晚又没睡好。有一周我先生出差恰逢那个手下休假,我陷入无处抱怨的状态,竟然一个晚上只醒了一两次。小猴子揭伤疤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很多时候我们会夸大其词,在脑海里把我们的难受划上荧光笔,不放过自己。
节选自《案例6373》
ACT睡眠公社的统计显示,成功失眠自救的朋友中有19%提及自己曾经陷入“不停抱怨和倾诉”的误区。
在ACT睡眠公社的视角里,我们并不绝对否定抱怨和倾诉的行为。因为我们人类的任何心理、情绪、行为都有其特定情境下的功能。比如抱怨行为是一种典型引起他们注意的行为,可以实现获取更多资源来帮助自己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倾诉行为是一种舒缓自我情绪的行为,适当的倾诉可以避免负面情绪的积压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但我们要把握“度”,无论我们的身体健康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都是一种“平衡”的艺术,一旦失衡就会带来各种连锁反应。当我们过度的抱怨和倾诉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诸多不良后果:
短期获得了心理安慰,长期却加强了对失眠的恐惧,得不偿失
当我们向家人抱怨或倾诉的时候,家人出于关心可能会给与我们安慰,我们的内心会好受一些;当我们向同处失眠境地的网友抱怨或倾诉时,可能会发现原来不是自己一个人遇到这些困境,觉得有“同道”而获得一些慰藉,加上在情绪和症状交流上的一些共鸣更是感觉获得了一时的心理释放。
但抱怨和倾诉的本质始终是我们没有接纳失眠,我们在“恐惧失眠”,我们在用言语的方式抵抗和挣扎失眠。而且就像吗啡一样,一开始小剂量就能获得很好的心理安慰效果,但越往后获得心理安慰效果越小,然后我们会本能的“加大剂量”而加大抱怨和倾诉的强度。而越是强度大的抱怨和倾诉,越是在强化对失眠的恐惧,最终造成自己泥足深陷。
自己成为负能量聚集体,引起周围人的不满,丧失心理支持
一开始周围家人和朋友会耐心听我们的倾诉,但是时间长了,每天接收我们的抱怨和倾诉是会疲劳的,越积越多时便成为一种负担,最终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会开始质疑我们,甚至用不可理喻的神经质来形容我们,会觉得怎么睡个觉这么大点事就上纲上线要死要活的呢。继而对我们的言语和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厌烦,我们也便失去了家人和朋友的心理支持。
本身陷入失眠的朋友就容易走向封闭,失去家人和朋友心理支持后更加容易走向封闭。而走向封闭带来的显著不良现象就是失去跟外界的连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自身情绪和身体的感受上而产生更强烈的情绪和身体反应。
更多“误区篇”文章:
- 避免过度关注睡眠的误区
- 避免一心想要摆脱失眠的误区
- 避免过度搜索失眠信息的误区
- 避免不停抱怨和倾诉的误区
- 避免执着于立竿见影的睡眠技巧的误区
- 避免想要走出失眠后再xxx的想法误区
- 避免执着于睡眠时长的误区
- 避免执着于入睡速度的误区
- 避免强迫自己睡觉的误区
- 避免执着于追求完美睡眠环境的误区
- 避免执着于恢复到从前的睡眠状态
- 避免认为自己整夜没睡的误区
- 避免半夜反复看时间的误区
- 避免刻意早上床准备睡觉的误区
- 避免刻意清晨赖床补眠的误区
- 避免白天寻找一切机会补眠的误区
- 避免刻意请假或辞职休养的误区
- 避免过度刷手机的误区
- 避免因为失眠而放弃爱好的误区
- 避免因为失眠而减少社交活动的误区
- 避免因为失眠而忽视亲朋好友的误区
- 避免假接纳和假放下的误区
- 避免过度担心容貌的误区
- 避免过度清闲,生活无所事事
ACT睡眠公社研究文章。创作者:老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imian.net.cn/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