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曾经有一段时间就失眠了。他常常整宿整宿睡不着、好不容易迷迷糊糊睡着,也会被梦惊醒惊醒后就再也睡不着了,那段时间,我爸暴瘦了10多斤。可把我跟我姐吓坏了。
我们知道是因为我妈突然的离去让他适应不了。我爸也曾想过吃安眠药+,但又怕有依赖。
【ACT睡眠公社观点】:母亲突然离去是核心应激事件 —— 悲伤、孤独、生活节奏被打乱,导致初期出现入睡困难(这是情绪创伤后的正常生理反应,而非 “病态失眠”)。此时的 “睡不着” 本是身体和心理在应激状态下的自然表现
后来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改善我爸的睡眠。现在我爸能稳稳睡整觉,每天晚上11点多睡,早上6点多起床,算下来一天能睡7个小时左右,对于快70岁的老年人来说,这样的睡眠时长和质量,我们是满意的。
跟大家分享下,我们摸索出的几个对改善睡眠的习惯
1、白天适当运动
我爸退休后喜欢上了走路,不用去健身房,就在小区附近的公园里或者我家附近的大学里慢慢走,走累了就歇会。他现在每天走路步数都是2W多,一直霸占我微信上的榜一大哥。

【ACT睡眠公社观点】:森田疗法强调 “人在行动中会自然脱离对症状的关注”:当专注于脚下的路、周围的风景,注意力便从 “今晚会不会失眠”“昨晚没睡好怎么办” 的焦虑中抽离出来。
2、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
我爸现在不管是平时还是节假日,他的生物钟+都特别准。每天早上6点多准醒(不需要闹钟),中午1点肯定要午休,咪个一个小时左右,晚上要到11点才睡觉。就连这次暑假我们出去旅游,他依然也是按这个时间起床、睡觉。
【ACT睡眠公社观点】:规律作息的核心价值,不仅是帮身体建立 “睡眠生物钟”,更重要的是帮心理建立 “确定性”:当他不用再纠结 “今天该几点睡”“会不会醒得早”,就减少了对睡眠的 “过度期待与恐惧”,而这种 “不焦虑” 的心态,正是睡眠的前提。
3、疏解他的心事
我跟我姐只要有空,就会陪他聊天–讲讲我们小时候的趣事,跟他说是我们工作的事情,吐槽跟婆婆生活在一起的麻烦事,拉着他一起“出主意”。也会带外孙、外孙女去他那偶尔住个一、两天。我们现在也不跟他讲道理了,尽量顺着他的话聊。慢慢地他的心理压力就少了,晚上胡思乱想的次数也少了,睡眠质量自然就提上了。
【ACT睡眠公社观点】:失眠只是情绪的 “外在表现”,当情绪被接纳、被疏导,症状便会失去存在的土壤。
不过说实话,我爸的这些“助眠方法”,也不是完全符合“专家建议”。比如他每天2万快3万步的运动量,之前查资料时,专家说过“老年人过量步行可能伤关节,适当的步数应该是1万多”,我劝过他少走点,可是他觉得这点步数对他来说刚刚好。
【ACT睡眠公社观点】:不执着于 “专家标准”,不焦虑于 “症状是否消除”,而是像父亲那样,找到能让自己 “投入生活、放松安心” 的方式,让睡眠在 “不被关注” 中自然回归。毕竟,对失眠而言,“接纳不完美” 的心态,远比 “追求完美方法” 的执念,更能成为治愈的解药。
还有他晚上8点多就躺床上刷手机,一直刷到快11点才睡觉,明知道睡前长时间看手机会影响睡眠,可是他觉得踏实。
改善睡眠的关键,或许不是“照搬别人的标准”,而是找到让自己舒服、能真正放松的方式。
就像父亲,走路让他身体舒畅,固定作息让他有安全感,刷手机能让他转移焦虑,这些看似“不完美”的习惯,凑在一起却刚好帮他找回了好睡眠。
面对失眠不用慌,慢慢找、慢慢试,总会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办法。毕竟能让自己放松、安心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助眠药+”。
【ACT睡眠公社观点】:要睡眠先睡心,那些看似 “不完美” 的习惯(过量步行、睡前刷手机),之所以能起效,是因为它们满足了父亲 “身体舒畅、心理踏实” 的核心需求
ACT睡眠公社研究文章,案例当事人为知乎用户,为保护其隐私隐去其网名。案例分析者:白露,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imian.net.cn/8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