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本身不是问题,只是一种“睡不着”的状态,是我们人类面临刺激事件的正常本能。让我们先从一个具体的案例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我失眠的原因很复杂,我个人觉得是遇到不好的事情和自己的性格原因综合促成的。2018年在我供职的公司上市最忙的时候,我发现前妻出轨了,我爸妈和孩子外婆求我给她一次机会,那时候我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每天要到夜里两三点才能睡着,但那时候我并不在意失眠。为了孩子和家庭我把离婚的选择权交给了她,她最终选择了离婚。于是我带着孩子和她分开了。我和我前妻是大学同学,大学毕业我就来她的家乡和她结婚了。我要工作还要带孩子很累,父母舍不得就我这么一个儿子只能来我这边照顾我和孩子。自从分开后我的睡眠恢复正常了,但整个人总是沉浸在家庭破裂这种不好的情绪中,总是想不明白十五年的感情就这么一下没了?曾经的山盟海誓算什么?我的生活怎么就这么变成这么一地鸡毛了?心里老是想这些,有点钻牛角尖,极度缺乏安全感,事事力求完美,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平时和别人遇事交往太重感情,总是喜欢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节选自[案例4135]
这位朋友的遭遇蛮令人惋惜,同时也很勇敢和智慧,而且十分精准的分析到了失眠发生的根本:性格特征+刺激事件。性格上比较敏感、完美主义、奉献;事件上遭遇家庭风暴。
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失眠不是偶然的,在底层上是和我们的性格息息相关的。如果我们的性格方面的一些特质持续积累,在遇到一些刺激事件的时候便会爆发出来。
失眠高危群体通常有哪些性格特质?
统计数据显示,失眠的朋友最常见几种性格倾向包括:敏感、完美主义、好胜、自我中心等等。
比如敏感的朋友对外界刺激以及自身感受的反应都比较大,可能别人的一句话邻居的一点响动都能引起情绪和身体感受的波动;完美主义的朋友容易对睡眠有过度苛刻的预期目标,一旦受挫便容易陷入焦虑和恐慌情绪;自我中心的朋友容易忽略周围的人而过度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容易对睡眠以及没睡好时的身心感受形成过度关注。
同时,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些容易让我们失眠的性格倾向:首先,在ACT睡眠公社的视角里,性格倾向没有绝对的好坏。比如敏感的人可能感受性很好能在艺术等诸多领域有优势;完美主义的人做事追求极致可能会有更好的工作表现;比如自我中心的人有很强的主见,可能会在管理或者创新领域体现其优势。其次,这些性格倾向如果过了度,就容易成为失眠的高危群体。
再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单纯性格倾向并不会一定失眠,而是在遭遇“刺激事件”时集中爆发。
诱发我们失眠的外部刺激事件有哪些?
统计数据显示,工作和学习压力,产前产后,家庭关系,环境变化,生活琐碎,惊吓事件,身体不适等等,甚至清闲单调的生活等,都可能成为失眠的外部刺激事件。这基本已经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如果我们在性格倾向上是失眠高危人群,我们迟早都会有出现失眠的爆发,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即便对于没有特别性格倾向的非高危人群,也同样有可能出现失眠,因为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特别强烈的刺激事件,诸如高考失利、亲人离开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失眠就像感冒一样,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难以避免,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毕竟生活总是会出现波折,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件。多数人都能在外部刺激事件解除后自动恢复到正常的睡眠状态,比如高考结束,高强度工作项目结束,家庭矛盾解决了,孕产期过去了等等。还有一部分人是心理的适应性较好,慢慢适应了外部刺激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比如逐渐适应了高三的紧张复习,比如适应了新工作的节奏,比如适应了新业务新项目的高压状态,比如适应了孕产期所面临的角色变化等等。
再有一部分朋友则是即便外部刺激事件已经解除,依旧失眠,并且进入了恶性循环,其根源是“过度关注”、“负性情绪”、“挣扎行为”三者共同作用造成神经系统处于持续的紧绷状态。
个人特质包括:性格、遗传、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等
通过上面的阐述,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个人性格倾向和外部刺激事件是失眠的两大要素。那么“个人特质”只包含“个人性格”这一项么?当然不是。除开性格,还有遗传、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等都属于广义的个人特质。比如有的人可能从父母辈就是失眠的高发群体带有一定的遗传性;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失眠的概率是在增加的(所以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幼儿青少年失眠的案例);比如有的人从事的职业是夜班性质而增高失眠可能性;比如有的人生活习惯上长期纵欲过度也会提高失眠可能性。
失眠本身不是问题,只是一种睡不着的状态
需要反复强调的是,失眠本身不是问题,只是一种由个人特质和刺激事件共同作用而诱发的一种“睡不着”的状态。如果我们不把睡不着当回事,那么交感神经便不会觉得失眠是个危险事件,也就不会有多大问题,就像我们通宵看比赛,通宵追剧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身体有什么不适。
失眠所带来的生存促进功能
失眠不但不是问题,而且通常还带有一定的生存促进功能,如果应对合理,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面对人生。毕竟慢慢长夜是我们反思自己的最佳时刻,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比如考试失利时我们可能会失眠,这样的不眠之夜我们会反省自己是否够努力,可能激发我们未来更加勤奋;比如亲人离去时我们可能会失眠,这样的不眠之夜会促使我们反思是否珍惜了身边人,可能激发我们未来更多关注亲朋好友;比如产前产后我们可能会失眠,这样的不眠之夜会促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可能激发我们未来更好的承担家庭责任;比如工作压力我们可能会失眠,这样的不眠之夜会促使我们积极筹划工作,可能激发我们实现更好的业绩产出。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应对合理。
失眠的恶性循环=过度关注x负性情绪x挣扎行为
失眠本身不是问题,但是“过度关注”、“负性情绪”、“挣扎行为”三剑客造成的恶性循环则是需要处理的问题了。这方面的介绍将在另一篇章《我们的失眠为什么会恶性循环?》中做详细论述。如何化解失眠的恶性循环是ACT睡眠公社最为关注的核心议题。
延展问题
1、为什么清闲也能成为外部刺激?
我挺清闲,也没什么大事发生,为什么也失眠?因为清闲的生活,不一定是良性的生活。比如有的母亲全职在家并没有工作压力,但实际内心深处有一种命运不在自己手中的不安定感;比如有的朋友工作安逸,但内心深处有一种对另外生活的渴望和欲求;或者有的朋友当前生活舒适,但总担心会不会某一天自己会处于危机之中。如果长期过度处在这种不安定感、不满足感,危机感之下,也是会爆发失眠的。
更多“认识篇”文章:
ACT睡眠公社研究文章。创作者:老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imian.net.cn/4399